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要做好加減法
2021年3月15日,中央財經委第九次會議在指出“十四五”碳達峰重點工作中,首次提出要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。如何構建?筆者根據結合近期的研究與思考,分享幾點認識。
調節能力是核心
傳統電力系統中,煤電占據主體地位,一方面要保障用電需求;另一方面要調節發用電兩側以確保系統功率實時平衡。
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中,從當前技術經濟水平和發展潛力來看,光伏風電將大概率成為主角。伴隨之,受光伏風電天生的出力間歇性和波動性影響,調節能力建設將成為新型電力系統構建核心。
對于調節能力建設,要多維度比較不同調節方式優缺點(經濟性、發展潛力、建設周期等),合理規劃調節“電源”結構。
從增的角度,重點是煤電靈活性改造,畢竟煤電龐大改造潛力(2020年全國煤電裝機10.8億千瓦,若調峰深度改造潛力20%,則將新增調節能力約2.2億千瓦,遠超抽蓄、氣電現有調節能力1.6億千瓦)和不可或缺性是其它調節方式當前無可匹敵的;其次是抽蓄和調峰氣電建設,抽蓄度電成本低但建設周期長、氣電則相反,二者可互補;再次,電化學儲能試點示范,畢竟經濟性、安全性、技術多樣性選擇等難題尚未攻克;
從減的角度,一方面是電力需求側響應,通過市場化手段化解年均數十小時的尖峰負荷所需調節能力;一方面是合理確定棄光棄風率,減少消納保障中邊際效應極低部分。
電價機制是突破口
傳統電力系統中,電量是重要的計價對象,而電力計價僅為輔助(如深度調峰輔助服務)。
新型電力系統中,調節能力已成為核心,但調節能力是一個典型的對電源、電網和用戶都帶來價值的環節,其效益也需要從電源、電網和用戶來衡量。然而,現有電價機制更多是電量機制,從價格力度和引導能力等尚無法支撐調節能力建設的快速發展。
未來,一旦電價機制理順,調節能力建設積極性全面激活,新型電力系統構建將迎來重大突破。
一體化是另辟蹊徑
電價機制理順非一朝一夕之事,而碳達峰又是固定期限目標。
在后者等不及前者形勢下,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的提出可謂另辟蹊徑,即在不增加大電網調峰壓力原則下,劃出一片“試驗電網”,既可搞電源間多能互補,也可搞全環節的源網荷儲一體化。
細細品味,一體化從某種意義來說是在調峰價格機制不完善時期,搞的“大包干”,從而撇開電源間或源網荷儲間扯不清的利益關系,探索新型電力系統加速構建之路。
技術進步是催化劑
新型電力系統所涉及技術眾多,如光伏風電發電技術、電力儲能技術、高比例電力電子化電力系統安全穩定控制技術等。其中,光伏風電技術進步所推動的發電成本進一步下降,將成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催化劑。
當光伏風電發電成本降至0.1元/千瓦時,突破能源、環境、經濟的“不可能三角”(既有能源用,又沒有污染,價格還便宜)便不再是天方夜譚。
令人遺憾的是,雖光伏風電未來可期,但在當前發電成本尚處于平價時,技術進步的催化劑作用尚有限。
用電成本上升是必然現象
在當前光伏風電發電成本尚未降至足夠低形勢下,新型電力系統用電成本上升是必然現象。至于用電價格是否順勢上漲,則是一門治理藝術。
一方面,近年來連續降低一般工商業電價成績斐然,降電價已成輿論慣性,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經濟全面復蘇,漲電價的外部環境不佳;
另一方面,居民電價長期處于低位的支撐條件——交叉補貼日益捉襟見肘,煤電利用小時普降引發的經營困難可能動搖全局根基等,倒逼漲電價。
未來,居民階梯電價完善、電力現貨價格闖關、高可靠性電價推廣等將有望不斷涌現。
沉舟側畔千帆過,病樹前頭萬木春。隨著新型電力系統逐步走向電力系統舞臺中央,諸多構建難題正撲面而來。然而,“辦法總比困難多”,相信在廣大的能源電力從業者辛勤探索和不懈努力下,相關解決方案必將如雨后春筍般涌現,共同奏響新型電力系統的時代序曲。
國電中星是一家專業的電力檢測設備廠家,密切關注電力電網相關行業的發展與動態,了解更多訪問國電中星官網:www.288g.cn